铝合金压铸时常见的问题分析:气孔 (空气孔、 气眼):
特征:
压铸件内部(加工面)较为光滑的孔洞。
检查方法:
定点、定面试加工或X光探测,判断是否影响成品质量。
产生的原因有:
1) 浇口位置选择和导流形状不当,导致金属液进入型腔产生正面撞击和产生旋涡。
2) 浇道形状设计不良。
3) 压室充满度不够。
4) 内浇口速度太高,产生湍流。
5) 排气不畅。
6) 模具型腔位置太深。
7) 涂料过多,填充前未燃尽。
8) 炉料不干净,精炼不良。
9) 机械加工余量太大(0.5以上)。
改进方案:
1)选择有利于型腔内气体排除的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,避免金属液先封闭分型面上的排溢系统。
2)直浇道的喷嘴截面积应尽可能比内浇口截面积大。
3)提高压室充满度,尽可能选用较小的压室并采用定量浇注。
4)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条件下,增大内浇口厚度以降低填充速度。
5)在型腔最后填充部位处开设溢流槽和排气道,并应避免溢流槽和排气道被金属液封闭。
6)深腔处开设排气塞,采用镶拼形式增加排气。
7)涂料用量薄而均匀,燃尽后填充,采用发气量小的涂料。
8)炉料必须处理干净、干燥,严格遵守熔炼工艺。
9)调整压射速度,慢压射速度和快压射速度的转换点。
10) 降低浇注温度,增加比压。
2、铝合金压铸拉伤(拉痕、 粘模)
特征:
顺着脱模方向,由于金属粘附、拔模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的拉伤痕迹,严重时成为拉伤面。
检查方法:
目测、直接或解剖后测量拉伤部位,判断是否影响后道加工或成品质量。
产生原因 :
1)型芯、型壁的拔模斜度太小或出现倒斜度。
2)型芯、型壁有压伤痕。
3)合金液粘附模具。
4)铸件顶出偏斜,或型芯轴线偏斜。
5)型壁表面粗糙。
6)涂料喷涂不到位。
7)铝合金中含铁量低于0.6%。
改进方案:
1)修正模具,保证拔模斜度。
2)打光压痕。
3)合理设计浇注系统,避免金属流对冲型芯、型壁,适当降低填充速度。
4)修正模具结构。
5)打光模具表面。
6)涂料用量薄而均匀,不能漏喷涂料。
7)适当增加含铁量至0.6~0.8%。
3、铝合金压铸冷隔(冷接、对接)
特征:
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,呈不规则的线形,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,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。
检查方法:
直接或解剖后目测,判断是否影响成品质量。
产生原因分析:
1)金属液浇注温度低或模具温度低。
2)合金成分不符合标准,流动性差。
3)金属液分股填充,熔合不良。
4)浇口不合理,流程太长。
5)填充速度低或排气不良。
6)比压偏低。
改善方案:
1)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。
2)改变合金成分,提高流动性。
3)改进浇注系统,改善填充条件。
4)改善排溢条件,增大溢流量。
5)提高压射速度,改善排气条件。
6)提高比压
4、铝合金压铸变形(扭曲、翘曲)
特征:
铸件的几何形状整体变形。
检查方法:
直接或解剖后测量变形程度,判断是否影响后道加工或成品质量。
产生的原因:
1)铸件结构设计不良,引起不均匀的收缩。
2)开模过早,铸件刚性不够。
3)拔模斜度太小。
4)取置铸件的操作不当。
5)推杆位置布置不当。
改进方案:
1) 改进铸件结构,使壁厚均匀。
2) 确定最佳开模时间,加强铸件刚性。
3) 放大铸造斜度。
4) 取放铸件应小心,轻取轻放。
5) 铸件的堆放应用专用箱,去除浇口方法应恰当。
6) 有的变形铸件可经整形消除。
5、铝合金压铸气泡 (鼓泡)
特征:
铸件表皮下,聚集气体鼓胀所形成的泡,多呈圆形在表面分布。
检查方法:
直接目测,判断是否影响成品质量。
产生原因:
1)模具温度太高。
2)填充速度太高,金属流卷入气体过多。
3) 涂料发气量大,用量过多,浇注前未燃尽,使挥发气体被包在铸件表层。
4) 排气不顺。
5) 开模过早。
6) 合金熔炼温度过高。
改进方案:
1) 冷却模具至工作温度。
2)降低压射速度,避免涡流包气。
3)选用发气量小的涂料,用量薄而均匀,燃尽后合模。
4)清理和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。
5)调整留模时间。
6)修整熔炼工艺。